喜欢刷手机的朋友对网红美食一定都不陌生!热奶宝、脏脏包、冒烟冰淇淋、泡面小食堂 ...... 网红美食可以说在社交媒体上已经撑起了一个赛道,从排队吃播到摆摊自制,全方位收割年轻人的钱包和流量。
逛街购物,不打卡个网红奶茶店就算白逛了;
和朋友小聚,热奶宝安排上;
【资料图】
排队 1 小时,也要买到大人气的精品板栗
……
边吃边拍,上传抖音、小红书,打卡网红美食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。好不好吃也许不是最重要的,出片率满满能发朋友圈才算物尽其用。
2022 年新晋长沙网红板栗店 " 金栗门 "主打国潮零食工厂的概念让门店一开业
便吸引不少坚果零食爱好者前往打卡
设计:皆大欢喜空间设计
图源 YKKK
网红美食其实也不什么新鲜产物了,它伴随着社交网络的诞生而出现,主打用互联网思维卖一切。
早期的网红美食无非是把店铺装修成复古风走走怀旧路线,开奔驰送货搞搞噱头,再雇点人线下排队营销造势。
简单来说,就是利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搞事情、打情怀、卖高价。
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演变,短视频逐渐占据了主流市场,观众接受的刺激更加简单粗暴,早期的营销套路已经不好使了。于是,商家开始把噱头瞄准食物本身,让美食本身变成网红,并朝着离谱的方向越卷越远。
宁波人气油条阿芙佳朵 MISSMAO图源 花仔粗来丸鸭
奥利奥大福烤苞米冰激凌图源 草莓熊酱酱子
平平无奇的糖炒栗子装进咖啡杯就能卖 48 元一份;烤红薯浇上芝士、麻薯、珍珠,改名成焦糖蜜薯雪顶杯 ...... 更有甚者直接向黑暗料理界进军了,奶茶加米粉、肥肠包榴莲、油泼辣子冰淇凌,怎么猎奇怎么做,怎么离谱怎么卖。
总之,有流量就有消费者愿意买单。但 " 怨种 " 次数当太多了之后,我们也不难总结出网红美食的套路:排队两小时,拍照 5 分钟,始于颜值,陷于 ...... 健康的陷阱。
网红美食如果只是贵和颜值高也许没那么多人反感,毕竟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,花钱买个氛围,拍照发朋友圈也无伤大雅,它最令人诟病的点其实还是健康隐患。网红美食大多是糖油混合物,常见口味要么甜要么辣。甜容易让人上瘾,辣则给到味蕾充分的刺激,两种组合一起就是一个 " 欲罢不能 "。但长期食用,健康堪忧。
网红奶茶≈糖水
图源 pexels:kim cruz有媒体曾调查过 27 家主流奶茶品牌,在对奶茶中的糖分、脂肪、反式脂肪酸、咖啡因等进行了检测后,结果令人吃惊:
每 100 毫升奶茶中含有 3.8~9.3 克糖,1 杯奶茶 =14 块方糖,其中脂肪、咖啡因含量也均严重超标。
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推荐,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 50g,最好控制在 25g 以下,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 10% 以下。
这么看来,一杯奶茶很有可能就超过了一个成年每天糖摄入量的标准了。
各类面包和蛋糕
热量炸弹代表
图源 pexels:pixabay这类甜品要想做出酥软的口感,就必须大量放油。
如果做的是奶油夹心面包,或者奶油蛋糕,等于再加一次油,100 克普通蛋糕的热量就能达到 348 大卡,热量绝对不算低。
过量的糖分,除了导致发胖以外,还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,让人上瘾。经常吃甜食的人应该会发现,吃这类食物的时候,经常吃了还想吃,等吃到满足的时候,摄入 1000-2000 大卡的热量很常见!
糖是一种纯热能物质,它含有高热量,但缺乏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蛋白质,即为 " 空热量 "。
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糖和烟、酒并列为肿瘤的三大诱因。吃糖过多,不但会增加糖尿病、脂肪肝、心脏病的风险,还会使大脑迟钝、引发学习记忆障碍。
冒烟冰激凌
存在巨大安全隐患
图源 pexels:rakicevic nenad这种冰淇凌本质上是利用液氮 -196 ℃的温度使原料迅速降温,并在冰激凌内部形成气泡。
液氮的挥发又会迅速降低周围的空气温度,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为雾,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。
氮本身无毒无害,在食品加工中,液氮也是一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。
但由于温度太低,液氮还是有伤人的可能性。
国内外都曾出现过不少,因为食用冒烟冰激凌引发哮喘发作、皮肤冻伤等食品安全事故。
网红美食不是美食,是赛博流量,是互联网标签,远看无比美好,尝过才知道其中套路。美食是人生不可辜负一部分,吐槽网红美食,是为了捍卫我们吃 " 普通 " 食物的权力,享受简单纯粹的美好。挑选健康美食可以从以下 4 个方面做起:
图源 pexels:karolina grabowska1、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食物,无论线上还是线下,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物是不允许销售的;
2、要尽量选择新鲜食物,新鲜的食物本身很好吃、很有营养;当地应季的美食更好,更加符合我们营养的需求。
3、要学会看标签,要看它是不是三无产品,同时看营养配料成分,排在第一位的,就是食品中所用到的最主要原料,含量最少的原料排在最后一位。在买东西的时候,看一眼配料表中的前三位,就大致了解自己会吃下去什么了。
4、食物要多样化,适当的零食可以,切忌狂热喜爱某一类食品,避免从口味到营养的单一性。网红食品也好,一些地方特色食品也好,有独特的口味,我们都不反对,可以偶尔为之,这样可以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,但切记不要过量食用,以免让自己形成依赖性。
生活离不开美食,与其被虚假营销套路,不如让食物回归本来的味道,简单纯粹的快乐,也许更值得拥有!
参考:
科普中国:《这些 " 网红 " 零食已被拉黑》
央视科教:《一杯奶茶 13.5 块糖?》
四川药品监管:《这些 " 网红零食 " 正在毁掉你的健康》
编辑 / KKC
文字 / 朝阳区熬夜冠军
图片 / Pexels、网络
封面 / Pexels
※以上图片如有版权问题
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删除处理
【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内容】
甲流、诺如病毒进入高发期,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更危险" 撕伞型 " 父母,正在悄悄毁掉你的孩子 ......这个高发又常被忽略的癌症,正在 " 瞄准 " 年轻人